作品信息
藝術家:王鑒
作品名:仿古山水冊
質 地:紙本
尺 寸:28.5×21.5cm×10
編 號:0853
估 價:15000000~18000000
成交價:RMB 45,920,000
王鑒 仿古山水冊 2010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清初“四王吳惲”作品專場 作品號:0853 2010-06-05 下午13:30
備注:1、安元忠曾藏,安元忠為安歧之子,乾隆年間編有《墨緣匯觀續錄》。
2、王南屏曾藏。
王南屏(1924-1985),收藏家。1924年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在上海長大。十六歲時入無錫國專學習哲學,兩年後轉往上海復旦大學攻讀國文。在大學讀書期間,王南屏先生就開始在著名書法家、鑒賞家葉恭綽先生的指導下收藏書畫,並得到大收藏家龐萊臣的指點。1949年後,遷居香港,繼續收藏中國書畫,並成為香港最重要的收藏組織敏求精舍的會員。王先生晚年定居美國。其齋號為玉齋。玉齋收藏的書法中,不乏中國書法史上極為重要的作品。玉齋收藏的書法精品現已為中國大陸和海外一些重要的博物館收藏。其中包括王安石書《楞嚴經卷》,米芾書《向太后挽詞》等。
3、曾藏於上海博物館。編號:50993。
青綠松雪一后人 水墨小米半前身
—王鑒《仿古山水十開冊》賞析
羅漢松
1960年正式成立的“敏求精舍”是香港乃至華人世界中聲名最顯、影響最大但同時也是行事最低調的民間收藏團體,盡管數十年來國際市場上許多以天價成交的中國文物最初都出自敏求精舍會員。但即便是最挑剔的批評家,也無法否認敏求精舍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解放前最重要的收藏重鎮上海收藏界的藏家、藏品在解放后大量流入香港。敏求精舍首任主席胡仁牧、仇焱之等人如是,蘇州人王南屏也如是。
“玉齋”主人王南屏(1924-1985)是上世紀中后期最著名的收藏大家之一,他在上海起家,曾拜葉恭綽習畫,又得當時收藏大家龐萊臣親炙,目力非同一般。王氏后移居香港,晚年定居美國,其收藏以書畫為主,其中不乏國寶級大件,如王安石《行書楞嚴經卷》、米芾《行書向太后挽詞》等。王氏尤長于明清書畫,此王鑒《仿古山水十開冊》即為其玉齋長物,匯集了王鑒平生最為擅長的青綠設色及水墨山水杰作。王南屏頗為看重此冊,八十年代曾要求上博將其發還之物一并送抵香港,作為他向上海博物館捐贈王安石《行書楞嚴經卷》的條件。此王鑒十開冊即在此批上海博物館發還清單之中。至今,冊首仍保留有上海博物館藏品編號。(見附圖)
被認為是六家中最精擅青綠之法的王鑒,其青綠設色山水得益于趙孟俯,他對趙孟頫上溯晉唐的濃重艷麗的設色山水畫和人物畫別有會心,以致一生幾乎未停止對趙氏山水風格的臨習,如他61歲時的《仿趙孟俯茂林蕭寺圖》(現藏臺北故宮)、72歲時的《仿趙松雪山水圖》(現藏北京榮寶齋)和逝世當年所作《仿趙孟頫山水圖》(現藏臺北故宮)等。不過,一般的認識是,盡管臨習不止,但王鑒卻能憑借個人的深湛藝術涵養和筆墨功力,開辟了屬于自己的青綠山水風格,當時即獨步天下,后來也幾乎無人可以超越,為有清一代以及近現代山水的創作樹立了典范。此《仿古山水十開冊》中青綠數開即為明證。
題為仿松雪、惠崇、大年、馬琬等的四開青綠山水表現了王鑒一改濃重圓潤的中晚年畫風而至尖刻剛硬的極晚年風格的山水風貌,似比王鑒的單件大幅同題材作品更為精絕。高聳渾圓的峰巒幽谷,以淡墨細筆勾勒輪廓,山頭巖壁偶見尖硬之筆,再以淡赭石和淡青綠稍加渲染,各色巧妙融合,了無痕跡,自有一種清淡雋雅的韻致。各種點葉手法,變幻多端而用筆扎實,層次分明,令人目不暇接。無疑是王鑒晚年青綠設色山水的極為精到之作,此證吳湖帆所謂“太守(王鑒曾為廉州太守)青綠法為松雪后一人,清代三百年至今寂然,譽以空前絕后,自無愧色”之說,極是。
而題為仿范寬、小米、貫道、叔明等的六開水墨冊頁則可見出王鑒在青綠設色的杰出造詣之外已經臻于化境的用墨技巧。六開中,運筆出鋒,或用墨濃潤,墨色煥發而湛然沉郁,或淡墨點染,清新淡雅而松透秀潤,變化萬端而章法分明。而畫中樹木叢郁,丘壑深邃,所繪時隱時現的泉流、飛瀑以及掩映在山谷叢林中的茅舍、空無一人的山徑,使畫面充盈一種靜謐安詳的氣氛,似乎這正是王鑒理想中的幽居環境;而恰到好處的點綴、穿插,爽朗空靈,又各以各家所長之法匠心渲染,則別具蒼秀之致與與年俱進的筆墨神韻,極得古逸之趣。其中仿小米一開,米點云山之奇秀清幽,直不下于小米斯人;其它各開亦復如是。
冊后王鑒自題畫于“半塘精舍”,其名來自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句。以此為名,其實可推知王鑒并不是死板地復古尊古的,其復古似乎尚有“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考慮;此外,遍檢王鑒傳世作品,自題為“半塘精舍”之制,似不多見,亦可見王鑒于此冊之自得自珍。從每開所鈐“安元忠印”可知此冊曾經安歧之子安元忠收藏。安元忠為乾隆時人,曾編《墨緣匯觀續錄》。此“安元忠印”在諸多歷代名跡上可見,如著名的隋人《出師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