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藝術家:漸江
作品名:峭壁竹梅
質 地:紙本
尺 寸:111×55cm
編 號:0923
估 價:7000000~9000000
成交價:RMB 10,976,000
漸江 峭壁竹梅 2009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古代繪畫專場 作品號:0923 2009-12-15 下午15:30
備注:汪野、袁啟旭畫跋。
閑靜簡遠 胸無纖塵
——讀弘仁《峭壁竹梅》
林志強
在明末以來形式主義和師古風氣的影響下,清初畫壇上以“四王”為首的“正統派”畫家們脫離造化、刻意師古,缺乏生氣和創意。但以“清初四僧”為首的“創新派”畫家們將傳統技法與自然造化相結合,獨出新意開創了新的畫風,使清初畫壇重獲新機。特別是弘仁將深厚的傳統功力與黃山武夷的造化之功相結合,獨辟蹊徑,創造了筆墨凝練、清淡簡遠、意境深邃的新畫風;以個性化的姿態,與當時流行的圓潤、平穩、柔韌、秀軟的藝術風格相抗衡,成為清初畫壇上一枝獨秀的高峰。并開創了一個新安畫派,漸江被推為它的開山祖。以明末清初漸江(弘仁)為先路,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合稱“新安派四大家”。
本件弘仁《峭壁竹梅》紙本墨筆立軸,縱111厘米,橫55厘米。此圖奇石峭壁,清峻偉岸,取黃山一景。以勾為主,以染代皴,很好地表現了山石堅硬之質感;用折帶皴勾出峭壁的幾個體面,再以幾個小而密的體面分出結構;用筆圓勁松活,多有側鋒逆轉,當是活用倪瓚筆法。在崖壁折裥處用濃墨略施苔點,頓顯生機。一枝枯梅倒掛,勢如騰龍、出枝如戟、樹木用奇峭多姿之筆;數叢蘭花,幾簇新簧順勢下垂;剛柔相濟,其變化蘊籍的筆意和豐富的墨法,于極瘦削處見腴潤,極細弱處見蒼勁。構圖上,大疏大密、計白當黑、開合有致;吸取南宋馬夏的邊角構圖,“高遠“及“迷遠”法并用。畫面右邊截取崖壁一段,壁立千仞;于近處坡石間點綴幾塊突兀而起的石塊,反襯峭壁之高。畫面左邊大片留白,使人聯想一望無垠的廣闊江面,遠水無波、水天一色、正如中國山水話論中所謂“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小中見大。畫面右下角,一條小溪引出水之源頭。
畫面落款“漸江學人”。鈐?。汉肴剩ㄖ煳模?、漸江僧(白文)。畫端清代詩人笠檐題跋:“弘仁字漸江,休寧人,本姓江、名韜、字六奇、前明諸生,甲申后為僧,嘗居齊云(位于安徽省休寧縣城西約15公里處,古稱白岳,與黃山南北相望)。工詩文,山水師倪云林,新安畫家多宗清閟法者,蓋漸師道(導)先路也。沒后友人于其庵種梅數百本因稱為梅花古衲。余每愛其手跡,層崖陡壑、偉峻沉厚、非若世之疏竹枯株者比也”。笠檐書。鈐?。和簦ò孜模?、野(朱文)。 康熙年間詩人袁啟旭題跋:“峭壁凌清溪,高寒自終古。梅竹有貞性,咫尺精靈聚。同心托嵁巖,根株互相撫。所以君子交,不與塵凡伍”。中江袁啟旭。鈐?。涸瑔⑿裼。ò孜模?、士旦(朱文)。精辟地概括了畫面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境界。收藏印為“山水心”、“素心人”、“盤隱草堂書畫紀”。
此畫雖無年款但從其風格及技法上判斷,應是漸江中晚年(50歲以后)的佳作。與此類似的作品如:五十一歲時畫的《黃山天都峰圖》及《黃海松石圖》、《陶庵圖》等可以看出,這時他的藝術風格已十分成熟,筆墨簡潔、清剛、純凈,主要用線條空勾,以大小幾何體造形,極少皴擦,因而冰冷寧靜的氣氛特強。在藝術上已達到前無古人、后啟來者的高峰。
湖漸江作品中的遠、靜、冷出于他的畫筆而源于他的精神。他遠離官場和塵俗世人,乃是他“遠”的根源;他不降清求仕,不取功名利祿,靜靜地隱于禪,這是他“靜”的根源;生活在異族統治的環境中,恢復既無希望,他的心冷了,這是他“冷”的根源。所以有人稱:在四畫僧中“石濤得黃山之靈,梅清得黃山之影,漸江得黃山之質”。得黃山之質,也就是得黃山之骨,而這質骨,不也正是漸江和尚不肯隨世俯仰,視諛媚如仇讎,惜名節于慎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秉賦剛正、志操清亮這一人品的寫照和表征嗎?
漸江的畫代表了真正的山林之士和遺民畫的最高水平,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幾乎沒有第二人能和他并比。周亮工《讀畫錄》:“收藏家以無漸江畫為“恨事”,江南人家則以有無漸江畫定雅俗”。漸江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清逸剛淳?!伴e靜簡遠”、“胸無纖塵”是古代畫家最向往的境界,也是古人認為最美最高的風格。弘仁畫最足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