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藝術家:王翚
作品名:唐宋人詞意圖冊
質 地:紙本
尺 寸:18.5×13cm×12
編 號:1337
估 價:18000000~20000000
成交價:RMB 33,350,000
王翚 唐宋人詞意圖冊 2011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古代書畫專場 作品號:1337 2011-06-07 下午15:30
備?注:吳湖帆舊藏并題跋。
《王石谷寫唐宋人詞意冊》賞析
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 王琥
王翚是我國清代初期著名山水畫家,生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卒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蘇常熟人,別號耕煙散人、石谷子、烏目山人、劍門樵客、清暉老人,世人將之與王鑒、王時敏、王原祁合稱“四王”。
王翚的繪畫生涯極長,從其十六歲隨張珂習畫開始,到他八十六歲去世時,其創作生涯長達七十年,他的繪畫風格也在這漫長的創作過程中,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王翚出生于繪畫世家,其祖父王伯臣是花鳥畫家,父親王云客善畫山水,而王翚就是在這種濃郁的藝術環境之中成長起來的。清順治八年(1651年)太倉名家王鑒至王翚家鄉虞山游覽,王翚得知這一消息后,托人將自己所繪的一幅扇面向王鑒呈教,王鑒閱后,大為贊賞,此后便將王翚視為己徒,“命學古法數月,乃親指授古人名跡稿本,遂大進” ,后又將王翚介紹給王時敏,王時敏則“挈之游江南,盡得親撫收藏家秘本” 追隨“二王”學習,盡摹宋元名家真跡的經歷,使得王翚的繪畫功力日漸深厚。然王翚雖同為王時敏和王鑒的學生,但在藝術風格和繪畫理論上更多地接受了王鑒的影響,而跟隨王時敏的游歷,給予王翚更多是對江南真實山水的感悟, 王翚在自然山水的陶冶中,積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但王翚在其繪畫創作中并不單純的局限于董其昌的“南北宗”論,而是秉持“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钡淖谥?,延續、發展了文人畫的優秀傳統,創造出了“集大成”的藝術面貌,既法度嚴謹,又不為成法所囿,融合諸家技法而能彰顯個性,逐漸在畫壇獨樹一幟,遂創“虞山”一派。
王翚繪畫創作的極晚期是在其八十歲之后,此時的王翚已將諸家之長融會貫通,筆墨變化隨心而動,風格蒼老勁辣,所謂的臨、摹已經重開生面。上海博物館所藏王翚《仿古山水冊》十二幀,其上有褚德彝跋,所言:“布局設色能得諸家之神髓,而本家筆法具在,仍不為臨古所掩蓋,其筆底融合唐宋名家法規,無不吻合”道出王翚在其晚年時所達到的于“師法古人”中獨辟生面,“從心所欲不愈矩”的藝術境界。
這套《王石谷寫唐宋人詞意冊》即為其極晚年繪畫創作的代表作。此冊共十二開,紙本,設色。系吳湖帆舊藏,外簽為其題:“王石谷寫唐宋人詞意真跡,都十二幀精品。吳湖帆秘籍”鈐“梅景書屋”朱方印。各開均有王翚自題:第一開:“杏花春雨江南?!?;第二開:“淡黃柳上月痕初?!?;第三開:“漠漠新田綠未齊?!?;第四開:“夕陽江上樓?!?;第五開“曉來誰染霜林醉?!扁j“王”、“翚”朱白方聯??;第六開:“相賞有松石間意?!扁j“王”、“翚”朱白方聯??;第七開:“結屋三間藏萬卷?!扁j“王”、“翚”朱白方聯??;第八開:“無事小神仙?!?;第九開:“松月夜窗虛?!扁j“王”、“翚”朱白方聯??;第十開:“城闕外畫橋煙樹?!扁j“王”、“翚”朱白方聯??;第十一開:“翚竹蕭蕭曲檻中?!?;第十二開:“云藏李白讀書山。偶拈前賢詞句,因成小景十二幀聊以遣興,不足博大方一笑也,癸巳冬日,王翚?!焙筲j:“王翚”白方、“石谷”朱方印。按王翚自識可知此冊作于癸巳年,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王翚時年八十二歲。
鑒藏印有:“吳湖珍藏印”朱長方、“梅景書屋”朱方、“湖審定”朱方、“湖”朱長方、“拎砥”白方、“雙修閣圖書記”朱長方、“雙修閣內史”朱長方、“湖挪賞”朱長方、“吳邁” 朱方??;吳氏之妻潘靜淑藏印有:“潘靜淑平生心愛之物”朱方??;二人合印有:“吳湖潘靜淑所藏書畫精品”朱長方印。
此冊風格粗放古樸,以唐宋人詞意為題,分別取自唐代孟浩然《歲暮歸南山》、鄭谷《蜀中三首》;宋代虞集《風入松》、張炎《臨江仙》、蔡伸《浣溪沙》、周邦彥《菩薩蠻》、戴復古《望江南》等作品,純用己法而不仿任一前賢筆意,畫面內容緊扣詞意,如第七開“結屋三間藏萬卷?!币豁?,出自唐代戴復古《望江南》“結屋三間藏萬卷,揮毫一字直千金”之句,圖中畫茂林深處掩映著一間簡樸的書房,房中書簡如山,一高士悠閑的坐于房中,王翚通過他精湛的筆墨,完整的再現了文人墨客超然世外的閑適生活,是他對于詩意透徹領悟的再現,但王翚對于詩意的表現,并不僅僅局限于忠實、完整的照搬,而是有著自我的提煉和升華,如第十一開,畫小橋水榭,曲水潺潺,數株翠竹于墻檻中生出,一老者臨窗而坐,另一人則執杖過橋,風格高古秀潤,圖中自題“翚竹蕭蕭曲檻中?!币痪?,是取自宋代蔡襄《夢游洛中十首》中“修竹蕭蕭曲檻前,清泉虢虢小池邊?!钡趿毥涍^自己的解讀,將“修”改為“踈”、“前”改為“中”,可以說,這種升華體現了王翚對于生活的感悟和觀察,是他由心而發的自我創作,這種真實的創作對于以仿古聞名的王翚而言,是十分特殊也是甚為少見的。
從技法上看,此冊筆法粗曠,以濕筆淡墨為主,多用中鋒運筆,雖筆墨淡潤,看似隨意點寫,但筆力遒勁。如第一開“杏花春雨江南”一頁,畫青山掩映,山間云霧飄渺,一條江水由遠及近,兩岸杏花紛紛,茅舍數間隱現其間,江上有漁人乘舟垂釣,近前的小橋之上則有路人徐徐而行,圖中在山巒的刻畫上,皴法簡潔務實,山體以淡墨,用中鋒濕筆作短皴橫寫,再用淡墨勾形,間以淡墨濕筆渲染遠山,風格古樸自然,樹木則雙鉤樹干,枝葉以濃淡相間的墨點點寫,層次豐富,人物、屋舍等景物則以寫意為主,真實的表現出江南的秀潤之美,又如第九開:“松月夜窗虛?!?,此頁筆墨淡潤,在山石、樹木等單一景物的表現上,不作過多的計較,而是將有限的筆墨集中在意境的再現上,以淡潤、簡潔的筆墨表現出“夜”、“虛”的意境,達到了不求形似只以氣韻取勝的境界,正如吳湖帆在跋中所言:“畫不在工而在韻,此冊十二幀全在一韻字上著力,實石谷平生能有幾者?!闭麅燥L格統一,格調高雅,技法成熟老練,是王翚晚年極為精能的佳作。
王翚一生作品甚伙,但大部分都是“臨”、“仿”前代名家的摹古畫作,這些作品筆法細膩,構圖工整,是王翚細心規摹前代名家筆意的體現,即使是在其極晚年時期,他仍在繼續這種“古中有我”的藝術創作,如同樣作于康熙五十二年的《溪山晴遠圖》卷 ,他在自識中言其規摹李營丘法數次,但仍難企及一二,觀此圖,雖筆墨精工,細摹李營丘法,是他極為典型、精工的臨古面目,但與這套《寫唐宋人詞意冊》相比,無論是在技法運用,還是題材的表現上,都略顯單調。而《寫唐宋人詞意冊》珍貴之處在于,王翚已然脫出規摹名家筆意的窠臼,并在長期的研摹中廣泛、深入地汲取古代優秀傳統,培養和錘煉出了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和個性,達到了“與古人精神相洽,……信筆取之,不滯于思,不失于法,適合自然” 之境界,筆墨揮灑自如,隨心而動,故而此冊是其甚為少見的,以本家筆墨表現胸中丘壑的山水畫珍品。
此套圖冊有吳湖帆題跋八段,其中一跋言:“……獲見石谷子仿古冊十二番,都尺許寬廣,曾藏端俗齋中,為石谷第一品。皆設色,筆墨秀美,嘆為僅見,今勿遇此小冊,賦色筆墨與端氏本相同,所異者大小而已,始為端本無年月可考,得見此冊可證亦作于八十左右矣……”,跋中所指端方(1861-1911年)是清末金石學家,字午橋,號陶齋。滿洲正白旗人,歷任工部主事、陸軍部尚書、湖廣總督、兩江總督等職。工書法,亦是著名收藏家。根據吳氏所言端方亦收藏有王翚相同的山水冊,說明王翚在其晚年時,雖仍致力于摹古,但依然不乏如此冊一般以己法進行創作的作品,如吳氏所言之端氏本,但惜已佚失,而這套《唐宋人詞意冊》即成為王翚傳世作品中,同類面目至為希珍的精品。
1、張庚《國朝畫征錄》,《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冊P433,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2、同上。
3、同上。
4、故宮博物院藏,紙本,設色。京1-4492,《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第二冊P106,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
5、惲格《南田畫跋》卷2,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第三冊P2442,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