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胄(1925-1997)?姑蘇牧牛圖
如果用“必攻不守” 這個頗具有鋒芒的詞語來形容黃胄的藝術人生,聯想到黃胄那爽利灑脫技法,心頭不禁涌現一陣快意之感。如果拋開優異的天資與純屬的技法,就會發現貫穿黃胄藝術生涯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在這種堅毅品質的激勵之下,無論困難是來自病痛的折磨,還是創作的瓶頸,都不足以禁錮黃胄。
“水?!弊鳛辄S胄八十年代江南寫生的代表題材,從創作到純熟遠遠沒有其他動物形象來的順理成章。根據鄭聞慧女士的回憶錄記載,黃胄最早接觸到水牛是其于1964年前往江西參加“四清”活動時所見。水牛筋骨強健,勢大力沉,對與以速寫入畫的黃胄來說是非常適合的表現題材。只是“四清”之時,條件并不允許外出作畫,是以運動結束便匆匆北上。1976年,重拾畫筆的黃胄在一段題款中寫道“丙辰畫水牛稿近百余幅,均不能成畫,原因很多,主要是缺少生活,此生僅過江南五次,平時與水牛接觸少,故也”。不曾想到,自江西一行十二年之久,黃胄先生仍然在以每年百幅的畫稿練習,辛勞至此卻不能成畫,究其原因,不過未下江南,隔岸觀火而已。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四年之后,全國形式好轉,使得黃胄夫婦終于有機會前往蘇杭,皖南一帶生活,得見了牽掛在心中十余年的“江南水?!?。相比黃胄年輕時在陜西常見的關中黃牛,江南的水牛群居散養,常有渡水“福利”,形態豐富多樣,更加適于入畫。
1980年以后,各類水牛題材的畫作開始大規模出現在黃胄的筆下,《姑蘇牧牛圖》及《五牛圖》此兩件拍品均繪制于1985年間,可謂此類題材中的大成之作。在江南無數次的觀察研寫之中,黃胄對于水牛的骨骼結構、筆墨渲染的規律已然了如指掌。所繪數條水牛起承轉合,互相倚勢,側目回首,動勢鮮明。結構精準少有復筆出現。在一片通透清潤墨色之中,數名江南女子穿插其間,她們長發飄然,赤露腳踝,勞作生活,毫無矯揉造作之氣。此畫及成,便作為重要作品出展東歐及南洋各國,蜚聲海外。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個展之上,黃胄先生面對數萬觀者第一次談起了自己“必攻不守”的藝術精神,而這幅展覽之中備受追捧的《牧牛圖》也終于為黃胄先生與水?!拜^勁”的二十年畫上大成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