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魯?華岳之雄
SHI LU?LANDSCAPE
20世紀50年代是長安畫派迅速崛起的時期。這其中居功至偉的自然是1954年成為西安美協副主席的石魯。作為長安畫派的領軍人物,他以手中的畫筆,為時代和人民留下寶貴的藝術財富。
黃土高原和陜北風情既寄寓了石魯對那段革命歷史的深情回憶,也表現了他對美和美的價值的全新理解。這種獨特的創作手法使他成為了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最具反傳統色彩的一代大師。
華山可謂是長安畫派最愛描繪的題材之一,亦是石魯自寓去其人格的象征。在一系列有關華山的畫作中,他總是大筆劈砍,把山畫成巨人,顯示出不屈不撓,雄健自強的精神訴求,在那段最為艱辛的歲月里,這種面貌顯得尤為格外感人。石魯曾言,中國畫的核心訴求不是主題,而是意境。在這幅畫作中,我們看不到對細節的詳細描畫,朦朧間,眼前奔涌的只是華山巍然雄奇飄渺的意境。這種對具體物象的弱化,對基本特征的夸張與抽象,正是是畫家主體意識與審美感的強化。
要是爬到華山之巔,確實會感到自我心胸為之一闊,自己也覺得高大而雄偉了……山——像華山,不外是石崖頂上有蒼松,遠眺是一馬平川的秦川,蜿蜒的河流,再有的是日出于東,月沉于西,就是這些無機和有機的形體,人們賦予多少言語??!有的引為避世絕地,有的引為雄心考驗,都各自在石崖上留下不同時代、不同感情的斧鑿痕,好像把有限的生命附在一個永恒的偉大的自然身軀上,好讓那些感情凝固成石崖一樣,于是古往今來,都貫穿著新的舊的各種管子布置在山巔似的。人們從山下穿過千尺幢、百尺峽、上天梯、蒼龍嶺,而上仰天池,嗬!真是感到雄偉了,好像自我和人們都借華山之高而高了,我們如同群峰和松林般的挺拔無畏。
—石魯
我們在西北久了,對黃土高原的風物人情印象要深刻些。像華山,它是那么渾厚雄偉;陜北也另有風味,像洪水剛剛沖刷了的大地??磻T綠洲景觀的人,會覺得它太干枯了,但它有它的美。大自然給我們許多啟發,古人如荊浩、關仝,也找到了雄渾的特色。我們覺得要重視生活,還要重視傳統,而首先要生活。知道古人如何在生活中取法,會給我們取法以啟發。華山沒有變,看華山的人變了,感覺不同了,表現方法也會不一樣。過去的人畫華山,成為出世的東西。今人畫華山,覺其雄偉,有永垂宇宙之感。遇到這種情況,生活給我們提出了新問題,我們就會感到傳統畫法有些無能為力,需要創造新的方法。當然也可以用古人的方法畫華山,但不能表現自己的感受。因此,對待傳統要活用。比如表現陜北黃土高原,古人的皴法沒有合適的,這就要研究皴法的來源,在自然中尋找新的皴法,以自然的結構特點來提煉。
—石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