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白石?水邊池底是家鄉
QI BAISHI?SHRIMP
塘里無魚蝦自奇,也從荷葉戲東西。
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聲名到老低。
—齊白石 《畫蝦》
接近耄耋之年的白石老人曾經感嘆到:“予年七十八矣,人謂只能畫蝦,冤哉!”大意為我今年都七十八歲了,但是人們只知道我畫的蝦好,以為我只會畫蝦,真是冤枉!”想來白石老人發嘆之時不僅為自己這項獨門絕技自豪,也為此畫名所累。
“河蝦”作為齊白石畫作的經典題材,在其筆下曾經經歷數變。白石初畫河蝦,多以前人為師,參照八大山人、鄭板橋等人的構圖與技法,直到“衰年變法”期間在畫蝦上才有了較大改變,但在蝦的質感與動態的表現上尚缺乏深度的刻畫。直至三變以來,齊白石開始借用墨色的濃淡變化來表現蝦子軀干的質感,同時注重河蝦軀干的彎曲與蝦須的變化來展現蝦在水中游動的狀態,此時的河蝦便出落的靈動鮮活。齊白石感嘆以畫蝦名滿天下之時不過七十八歲,而作此幅《水邊池底是家鄉》時已是“九十四歲”的高齡,在十余年間,本已被世人傳神的“河蝦”仍在不覺間完成著最終的進化,此時的河蝦已被白石老人大膽的刪減了多余的小腿,清潤蝦頭中的一筆濃墨也更為突出,在形象不斷提煉概括的同時,白石老人的畫蝦技法也進入了真正的爐火純青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