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天壽?寫李青蓮海榴世所稀詩意
PAN TIANSHOU?FLOWERS
此幅《寫李青蓮海榴世所稀詩意》是潘天壽在1965年創作的,畫中巨石立于左側,石傍雜草寥寥,有石榴樹之虬枝橫貫整個畫面,右上角兩顆飽滿豐盈的石榴果。右中題寫李青蓮海榴世所稀詩意,署雷婆頭峰壽者。虬枝鐵干成S形橫過畫面,成為畫的主體。而他只用了寥寥數筆就塑造了樹干的蒼老剛勁,石榴果適當變形,個體壯實而傳神。先生只取樹得一角,通過一個不為人注意的角落,表現樹得粗獷自然美。與山石的巨大遙相呼應,形成了和諧雄渾的自然美。古畫論有云:“景愈藏,境界愈大”。潘老深諳此理。他畫山,極少疊嶂重戀或平遠杳杳,而是多取近景,結構一隅,選擇出奇制勝的視角,在物象的配置上強調對比差,吳冠中曾分析潘天壽在構圖上這種善于在平面分割中拉大差距、增強對比的特色,說這種構圖能給人以“強烈、緊張、嚴肅、驚險及激動等等感覺”。他把潘天壽和八大山人的構圖原則進行了對比,認為“八大的畫基于動,表達流逝的美,他努力在形象中追求不定型。在畫面渲染的氣勢上,它與八大都是都是氣勢磅礴,魄力驚人。而潘天壽畫的風格與八大不同,從此畫中看可以看出,先生取方,不同于八大取圓;壽者雄勝不同于八大出奇;八大含蓄,而壽者豪放;八大簡樸幽深,壽者繁密疏曠;八大收斂于內,壽者勢張于外。
潘天壽的畫,以線為主,點為綴,筆筆清晰,渾樸,凝重。畫中巨石用筆以方直為主,轉折處往往成方形轉角,弧線較少;是潘天壽用筆最顯著的特點。潘天壽繪畫作品以大筆粗線為主,是“大寫意”??v觀他的作品,其用筆既果斷而強悍,又靜練而有控制,具有雄健、剛直、凝練、老辣、生澀的特點。他深入體會和吸收了古人的筆墨精華,又溶入了強烈個性,尤其是在氣勢和力量方面創造性地發展了筆墨傳統。
大約在四十年代末,潘天壽的藝術走向成熟,至五十年代后期進入高峰期。時值藝術創作的高峰期的潘天壽在1965年作了此“海榴世所稀”,其蒼潤含蓄,氣象恢弘,擴筆橫掃而又不乏精美絕倫,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