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松喦(1899-1985)?延安
QIAN SONGYAN?YAN’AN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新中國要求藝術反映現實生活并為人民服務,當時的藝術家都在尋求藝術上的突破,錢松嵒也是其中的一位。畫家們紛紛走出畫室,走進名山大川,開始了寫生創作。 就寫生而言,錢松嵒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他早期的學習和創作已經為他累積了這方面的基本功,所以1956年他創作的《錫山》、《黿頭渚》大獲成功,為他1957年進入江蘇省國畫院奠定了基礎。此后,他不斷漫游各地,體驗生活,收集素材,佳作不斷涌現。1960年,錢松嵒作為老畫師參加了“江蘇省國畫工作團”,與傅抱石、亞明、魏紫熙等進行長途寫生,訪問了洛陽、延安、華山、廣州等地,作了二萬三千里的壯游,從此,開闊胸襟,拓展氣局,頓悟了現實與藝術之間的許多問題,創作了像《紅巖》(1962年)、《常熟田》(1964年)那樣的代表作,凸現了他的藝術峰巔。從1957年到1966年,錢松嵒的藝術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不僅顯現了他藝術發展的方向,同時也從這一方向中確立了自己的風格,并以一系列的作品為“山水畫怎樣反映時代精神”樹立了榜樣,贏得了在畫壇的地位。 錢松喦是金陵畫派的領軍人物之一,作品雄渾蒼秀,質拙凝重,晚年的濃墨重彩畫個性風貌鮮明,他筆下的勁松、蒼巖等更是獨立一幟。錢松喦的山水畫還得益于他的書法藝術,他早年學書從石鼓文入手,繼之學《華山廟碑》、《張遷碑》等,打下了雄厚的書法基礎,進而習楷書,他畫中流露出的用筆澀而不滑,渾而不膩,全得力于他的書法。
此幅《延安》描繪了延安寶塔山的雄偉景色,線條古樸中帶有強勁之感,重色重墨又能渾然一體。崖壁上蒼松挺拔,枝干遒勁,松針半輪勾出,相互累疊,以筆根水分破之、潤之,甚為秀美。近景的松樹用濕筆皴擦點染,乘濕完成,墨氣涌動,酣暢淋漓,一切顯得那么情趣盎然。錢松喦以粗獷、豪放為其情調,以干筆、枯筆為其基調,在遵循傳統的山水畫構圖原理下以層層積染之法,形成“勾擦大膽、點面隱約、跡簡意深、設色簡略、墨彩交融、夸張巧拙”的鮮明風格,充分表現了祖國山川特有的氣象魅力,折射出一種積極向上、氣勢磅礴、大氣凜然的精神內涵,充分表達了對革命圣地的無限敬仰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由衷贊美,是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高度結合的精品佳作,是時代政治和繪畫藝術完美統一的紅色經典。